羌年:云朵上的民族纳吉纳鲁-云顶国际yd

 羌年:云朵上的民族纳吉纳鲁-云顶国际yd
  •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羌年:云朵上的民族纳吉纳鲁
2024-02-10 10:30:00 来源:《新西部》2024年第1期

羌族萨朗舞,也被称为羌族锅庄。

2023年11月12日,四川西路边茶非遗传承人“茶祥子”蒋维明在他的微信朋友圈发了一个“这样过节,有年味”的短视频,视频的内容是他在汶川映秀镇茶祥子地球茶仓最中心的大火塘点燃了柴火,迎接广州来的朋友一起过羌年。用他的话来说,羌民族是生活在云朵上的民族,就是一直生活在高山上面。高山寒冷,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火塘。“今年我们又升起了柴火,用这种火热和温暖迎接朋友的到来。也用茶和民族独特的人文与传统文化讲述民族地区人们生活的获得感、快乐感。”

羌年是每年农历的十月初一,2023年农历十月初一是阳历11月13日,这一天,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千人齐跳萨朗,阿坝州的茂县、理塘、汶川自然也各自举办着极具民族特色的庆祝活动。

被恢复的羌年

如今的羌年,其实是流行于四川省理县、茂县、汶川县、北川羌族自治县23个乡镇的羌族聚居地恢复的传统节日。

历史上,有过自己的历法,羌人由“逐水草而居”,到“依山居之,垒石为室”,即由游牧民族过渡到农耕民族后,按照古羌太阳十月历和羌族释比(释比是羌族中最权威的文化人和知识集成者)的铁板算,推算出羌历九月初一为羌历年,并以这—天作为本民族最隆重、最喜庆的节日。据明末学者顾炎武考证,羌族释比“推算日月蚀及甲子建除,毫厘不差。大率以十月为一岁”。也就是说,羌历以十个月为一年,一月三十六天,余下五天为过年,合计三百六十五天。

而据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影像方志·北川篇》介绍,清康熙以前,羌年的日期是以羌历计算。康乾盛世,成都地区的农业手工艺蓬勃发展,所处川西门户距离成都较近,大批羌族男女会在羌历年之后的农闲时节,前往成都平原务工。由于生计方式改变,以汉农历计算的羌年开始出现在羌族文化中,人们逐渐将农历十月初一汉民族的作为羌历新年。清朝末年,随着国力衰退,羌年文化也逐渐淹没在历史的浪花中。

现代羌族所过的新年,是三十多年前才恢复的。1980年代中期,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羌历年逐渐被重新提及。1986年十月初一,“首届在京羌族同胞‘羌历年’庆祝大会”在北京举行。1987年,北京、成都等地羌族同胞自发开展“日麦节”(羌历年)活动。1987年农历十月初一,四川省民委在成都举行了庆祝羌年大会。1988年,茂县、汶川、理县、北川4县联合举办了为期四年的“日麦节”活动。从这一年起,该活动被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确定为羌族同胞的法定年节日。

羌山祭祀

羌族人主要生活的区域多在海拔1000-2500米之间的中山向低山过渡的区域,十月初一正好是羌族秋收的时节。羌年在羌语中也被当地人称为日麦节、日美吉或者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等,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的节日。有的地方从十月初一开始,持续三至五天,有的地方则会持续到十月初十。

在羌族释比经典《木姐珠》中有一个传说:天神木比塔的幺女儿木姐珠,执意下凡与羌族青年斗安珠结婚。临行时,父母给了树种、粮种和牲畜作陪奁。木姐珠来到凡间后,很快繁衍了人类,所种的树木骤然成林,粮食丰收,牲畜成群。木姐珠不忘父母恩泽,便在秋收后把丰收的粮食和肥壮的牲畜摆放在原野上,向上天祝祷。从此,羌历年就成为羌民喜庆丰收、感谢上天的日子。

至于“过小年”的叫法,有一说羌族是在冬至节前后过年,为了和汉族的春节相区别,就称为过小年。有学者认为这是在汉族春节逐渐取代羌历年的过程中,羌民仍然留恋过去节日的表现。因羌历年的消失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当一年分为十个月的特殊历法逐渐消失后,虽还有关于民族节日的记忆,但具体日期却渐渐模糊了,只能说个大概时间。

在茂县一带,过羌年更有特殊规定:当年全寨没有成年人死亡过羌年,否则只能过春节。

还有人说,古羌族过年就是赶牛王会。当地传统习惯中,农历十月初一确实要祭祀牛王菩萨。但祭祀牛王并不是庆羌年活动的主题,只是恢复后的羌年确定在农历十月初一,和汉族的牛王会撞期而已。

祭山神

2013年11月,摄影师黄琦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拍摄了一组《羌年祭山神》的摄影作品,获得第九届民俗摄影协会节庆活动类记录奖。

此时的“羌年”作为人类的记忆,在2006年被四川省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理县、茂县、汶川县申报的“羌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羌族聚集区遭到严重破坏,羌文化所依附的生态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2009年,“羌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9年开始,国家财政每年对经由中国和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的20名羌族民众公认、提名的羌年代表性传承人实施资助,使其基本生活得以保障,专心于羌年的传承。

根据规划,汶川、理县、茂县在各自辖区的乡镇,北川在新县城,都要建立羌年文化传习所与博物馆。羌年传承机制将由羌年活动相关社区的文化部门制定和完善,并定期组织、举办培训班,由释比和代表性传承人担任传授者,广泛吸收羌族各年龄段的民众学习,定期在羌年文化博物馆进行活态展示,这样就有了随时可了解和认识羌年文化遗产的平台。

从保护的内容看,祭祀山神是羌年节庆最核心的部分。羌人会以各种形式祭祀祖先和天神。“天人合一”是羌族人最为崇尚的理念,这种对日月山川、自然万物、乡土和祖先的尊重与崇拜,在羌年这一仪式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中国的古代经典《说文解字》中,对羌字的解释是:“羌,西戎牧羊人也。”这个解释简单却深刻,意即古羌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关羌人的记载,其时,羌族就已经活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几千年来,羌族人逐渐迁徙到四川、甘肃、青海等地区。他们世居高山沟谷,在相对独立封闭的生活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

羌族自称“尔玛”或“尔咩”,可见其文化传统与羊的关系尤为密切。在羌人的生活中,羊不仅仅是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在羌族的古老传说中,有关于羊救羌族祖先的叙事,因此羊在羌族文化中被视为神圣的动物。羌人对羊的尊重和感激也体现在传统习俗中。羌族有名的“释比戏”表演中,就有一个形象生动、寓意深远的“羊角戏”环节。羌语中,许多词汇都与羊有关。比如,“姜”在羌语中是“羊”的意思,而“姜尤”则意为“领头羊”。这些词汇不仅反映了羌族与羊的紧密关系,也说明羌族在古代有游牧生活的习性。

羌年的庆祝活动一般由各村寨自行组织,大体是由祭祀和娱乐两部分内容组成。祭祀也被称为还愿敬神,娱乐主要与吃筵席有关。十月初一之前,整个羌寨就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外的羌族人纷纷赶回家,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

初一上午,各村寨在寨老和释比主持下宰杀牛羊祭天神,由释比带领着族人们祭祀。释比就是祭师,他们是羌族文化的口口传播者,也承担族人的医生一职。村民们在释比的带领下,先在村口的神台献祭,焚烧纸做的猛兽,驱除邪恶,以感谢神灵赐予他们丰收和幸福。祭品就是羊、牛、粮食等等。祭祀结束后,村寨的男人们继续抬上祭品由释比带领着上山祭神,祭祀山神的仪式结束后再抬着神的象征白石,与族人们一同遍游全寨。

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庆祝羌年

在祭祀山神的过程中,村寨里的青壮年手执羽毛,唱歌跳舞以娱神。这种多用于祈求丰收的祭祀舞蹈,来源于古西羌风俗。舞者戴凤、狮、虎、豹、牛、羊、猪等面具,以凤领头碎步入场。舞蹈中有传统的套路动作,分“充柱”“甘柱”“央柱”三套,以鸟为祭。此种遗风在茂县和汶川县羌族中仍有流传。

整个祭祀仪式结束后,各家各户还要蒸“瓦达”(一种用荞面包肉和豆腐做成的三叉形大蒸饺),有的还用麦面做成牛、羊、鸡、马、狗等各种形状的彩色祭品,以祭祀祖先和天神。有的人家在墙壁画上“万”字格,表示庆祝人畜兴旺,庄稼丰收。全寨的人们都带上祭品、咂酒和食品出门,于神林中围坐吃煮熟的羊杂羊肉,豪饮咂酒。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青壮年男子还在彩色腰带上插一支两尺多长的油竹管,内装三根锦鸡长翎。次日,设家宴,请出嫁的女儿回娘家。

羌山羊皮鼓舞

此外,有的地方还会进行一些特殊的习俗,如“打油火”“抛沙子”等。这些习俗都是为了驱赶邪恶势力,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羌笛悠扬 咂酒飘香

羌年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这个年节留存了羌族人生产生活、祭祀娱乐等各方面的活性资料,其独特的表达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对研究羌族历史、文化、民俗、社会各方面极具学术价值。

羌年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节日。这一天,人们走出家门,欢聚一堂,同庆丰收,共度佳节,气氛喜庆而热烈,仪俗古朴而隆重。羌年是集祭祀、文学、历史、宗教、建筑、伦理、哲学、民俗、歌唱、舞蹈、技巧表演、知识传授、服饰、羌餐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是对羌文化个性特色的多角度呈现。

在羌年期间,娱乐就是从吃筵席开始。羌族人会进行一些美食的制作和分享。他们会制作传统的羌族糕点和饮品,如“羌饼”,又称“月亮馍馍”和“太阳馍馍”,还要喝青稞酿制的咂酒。当然,更少不了大铁锅炖羊肉以及洋芋糍粑,酸菜搅团等。这些美食不仅口感独特,而且寓意深刻。

全寨青壮男子汇同老人组成庆吉队伍,载歌载舞到每家每户祝贺,并由老人领唱,众人合唱喜庆歌。有的则汇聚寨子坝中,欢跳沙朗,畅饮咂酒;也有的相邀家中,围着锅庄火塘跳舞唱歌,尽兴方休。过年期间,无论到哪家,主人都会摆上肥而不腻、香滑可口的猪膘肉和洋芋糍粑款待客人,并劝饮咂酒或白酒,咂酒又称为“杆杆酒”,酿造发酵的美酒装在大酒坛里,插上中空的箭竹杆,全村老少对着竹竿吸食美酒。每家每户热情备至,足可领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的羌家古风。

羌族都擅长舞蹈。舞蹈是羌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羌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羌族民间舞蹈由于其民族独有的宗教特点,多带有祭祀、祈福的活动目的,所以分类很多。

别样的“羌年”魅力,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涌向这片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羌族羊皮鼓舞。2023年10月18日,在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3岁的羌族羊皮鼓舞表演者小耶格,依靠长辈口传心授,将“踮跳步”“蹉跳步”“商羊腿跳转步”等典型的羊皮鼓舞动作表演地得心应手,引人注目。

羌族羊皮鼓舞羌语称为“莫恩纳莎”或“布滋拉”,主要流行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的龙溪、雁门、绵篪等地,而以龙溪乡阿尔村的巴夺寨最为典型。据文献记载,羊皮鼓舞原是羌族“释比”做法事时跳的一种宗教舞蹈,后逐渐演变为民间舞蹈。羊皮鼓舞一般在农历二月的还愿会、四月的祭山会或转山会、十月初一的羌历年等节庆活动期间进行。释比在跳羊皮鼓舞时念诵的经文,不仅有宗教信仰的内容,还反映出羌族的历史和生产生活习俗。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理念的羊皮鼓舞,传达着羌族人民对神灵和自然的敬畏,也诉说着羌族的文化史诗。

而羌族人在羌年中跳的最多的则是萨朗舞,也被称为羌族锅庄。在节日、婚嫁和劳动之余所跳的是喜庆锅庄。男女相对,各成一排,拉手而舞。常由能歌善舞的老者带头,男女一唱一答,边唱边舞。当舞蹈进入快板时,男女两排相互交换位置,或众人拉手相继从别人腋下钻过,穿梭不停。动作以脚步多变、膝部颤动、腰胯扭动为基本特征。舞时动作随歌声节奏加快,最后达到高潮。舞者人数可达数十人之多,常常通宵达旦,气氛热烈。

当然歌与舞是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的,羌人擅长舞更擅长歌。年歌是羌族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起来的一种古老的经典歌曲,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年歌是羌人新年祭祀的主要旋律,对促进羌族社会良性发展起到很大作用。而且“年歌”的歌词是羌族先辈们创造出来的,体现了羌族人美好的内心世界。时至今日,其语言特征仍然保持不变。

有歌舞自然少不了乐器,羌笛、口弦与盘铃最具代表性。一说到羌笛,人们就会想到那首著名的唐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也被称为羌管,是羌族独有的乐器,当今流行在四川岷江上游羌族地区的羌笛,是一种六音阶的双管竖笛,不同于常见的横笛,其音量有限,适合男子独奏,在羌区广泛流行。羌笛的音律、音色、吹奏技巧独具特色,是中国民族乐器学中极具价值的研究对象。2006年5月20日,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羌年因其独特性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当地政府也将其与文化旅游结合在了一起。从2015年开始,阿坝州开始对外宣传“热闹过羌年”;2017年,茂县、北川、汶川、理县四县举办了盛况空前的庆羌年活动;2019年,北川县举办羌历新年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和“第一届羌博会”,吸引了大量游客。

如今,在羌族聚集地,每到羌年,羌歌、羌笛、口弦、羌族多声部及羌族萨朗等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文化展演让人目不暇接,正成为当地旅游项目的重头戏。别样的“羌年”魅力,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涌向这片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

文 |《新西部》杂志 | 呼东方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新西部网





















63k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yd77699云顶国际的版权 备案号: yd77699云顶国际的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